2024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20
  

  • 全选
    |
    读片窗
  • 王紫君, 杨 倩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4, 43(1): 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神经放射学
  • 桂玉熙, 谢铭飞, 罗 昆, 龙 茜, 郑传胜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4, 43(1): 6-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FLOW MRI)技术,研究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 方法 经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为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68例;应用4D-FLOW技术扫描并重建后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在载瘤动脉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处、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囊状动脉瘤出口截面处以及对侧动脉的对称位置分别手动勾画血管边缘轮廓,自动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囊状动脉瘤最大径和尺寸比(SR)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分组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 结果 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比较,颅内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大壁剪切应力(WSS)、平均WSS、最大轴向WSS-最大周向WSS小于对侧对称截面;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最大WSS、平均WSS、平均轴向WSS、平均轴向WSS-平均周向WSS在载瘤动脉中较小,载瘤动脉中的最大能量损失和平均能量损失显著高于对侧动脉,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载瘤动脉中最大径>5 mm组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大轴向WSS和平均轴向WSS大于最大径≤5 mm组;与SR≤2组对比,SR>2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平均轴向WSS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4D-FLOW MRI技术可动态显示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的血流环境,量化评估血流动力学特征,在探索颅内囊状动脉瘤形成因素中具有重要价值。